、    

 

三星DV90M8204AW烘干机童锁功能的设置方法

三星烘干机DV90M8204AW内置了“童锁”功能,它可以防止因儿童的误操作而造成的机器程序改变,设定此功能后,电源以外的所有按键均会停用。如需锁定面板按键,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设置好烘干程序后,同时按住【混合提醒】+【智能控制】键保持3秒钟,童锁指示灯亮起说明开启了童锁功能。
烘干机DV90M8204AW童锁

如需取消,再次同时按住【混合提醒】+【智能控制】键保持3秒钟,即可解除此功能。同时童锁指示灯灭掉。
烘干机DV90M8204AW取消童锁

提示:

当设置了童锁功能后,只有【电源】键可以工作。

动态路由协议RIP、OSPF、IS-IS、BGP说明

路由器收到数据报文,查看报文目的地址并依据路由表将报文转发到下一个路由器。报文经过路由器多次转发后到达目的主机,路由器的转发路径就构成了路由的路径信息。由此可知,路由就是指网络将数据报文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的路径,最优路径将会以路由条目的形式存储在路由表中。路由过程发生在TCP/IP协议栈的网络层,将具有路由转发功能的网络设备统称为广义上的路由器,这些网络设备可以是路由器、三层交换机、防火墙等。

路由表
路由器如果想要实现数据报文的转发,需要借助于路由表和转发表。路由器根据路由表进行路径规划,通过转发表执行数据报文转发。路由表是指路由器中存储的一张路由信息表,路由表中存储着各种路由协议计算的路由信息。路由表中包含的关键项有目的地址、网络掩码、路由协议、管理距离、路由开销、下一跳IP地址以及转发接口。直连路由、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协议计算出的路由会存储于路由表中。在路由表中选择出最优路由路径后,路由表会将激活路由下发到转发表中,当数据报文到达路由器时,会通过查找转发表来进行数据报文的转发。

动态路由协议
为实现路由转发功能,路由器通过静态路由配置和动态路由协议两种方式来获取路由路径并维护路由表。面向当前日益变更的网络结构,静态路由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静态路由配置的局限性
静态路由配置是指通过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固定的路由信息,由此实现数据报文的转发。静态路由配置方便,但每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都需要重新手工配置其路由信息,不能自动适应于网络的更迭。因此静态路由配置适用于网络拓扑结构简单并且结构稳定的小型网络。静态路由配置的局限性如下所示:
● 配置和维护耗费时间和人力资源。
● 随着网络的扩展,维护工作会变得复杂。
● 配置过程容易出现差错,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且结构复杂的网络。
● 如果网络中某个网段出现错误,无法自适应的变更路径,将导致包含该条路由路径上的数据报文转发出错。

 动态路由协议
通过网络管理员配置静态路由会产生巨大的工作量,且后续维护工作也难以高效进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动态路由协议应运而生。通过动态路由协议,路由器采用邻居间交换路由或链路状态信息通告的方式学习远方的路由,并保持动态更新。相比于静态路由配置,采用动态路由协议生成路由表信息的方式具有如下几点优势:
● 网络管理员只需要对动态路由协议执行配置和维护工作即可,相比于静态配置,工作量大大减少。
● 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更时,动态路由协议会自适应地更新路由表信息。
● 配置过程不容易出现差错。
● 网络中出现链路故障时,动态路由协议将重新规划路线,绕开出错的网络。

动态路由协议分类
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IS-IS、BGP。
按照作用范围分类:
● 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在一个AS(Autonomous System,自治系统)内运行的协议,包括RIP,OSPF和IS-IS。
● 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外部网关协议):在不同AS间运行的协议,有BGP。
IGP和EGP的关系示意图

按照路由计算算法分类:
●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协议包括BGP和RIP。
●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协议包括OSPF和IS-IS。

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
RIP
在动态路由协议诞生初期,设备主要使用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一种单播路由协议,应用于IPv4网络。RIPng(RIP Next Generation,下一代RIP)是RIP的扩展,应用于IPv6网络,两者在原理实现以及功能上相似度较高。运行RIP的设备之间通过交换路由信息,自动获得到达远程网络的路由。
RIP作为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通过UDP(端口520)报文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RIPng的UDP端口号为521。RIP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其度量的单位来衡量到达目的网络的距离。该协议规定当前设备与直连网络的跳数为0,对于非直连网络,每经过一台路由设备跳数值加1,为限制收敛时间,RIP最多允许15跳。若大于15跳,则表示目的网络或主机不可达。基于此限制,使得RIP在大型网络中不适用。
由于RIP协议的简单易用,配置和维护工作量远低于OSPF和IS-IS,所以RIP路由协议在实际小型网络中仍有广泛应用,例如校园网以及结构简单的地区性网络。

OSPF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选)是IETF组织开发的一个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目前针对IPv4协议使用的是OSPF Version 2(简称OSPFv2),OSPF Version 3(简称OSPFv3)是为了支持IPv6而对OSPF协议进行的扩展。
OSPF采用SPF(Shortest Path First,最短路径)算法。通过LSA(Link State Advertisement,链路状态通告)来转载和传输链路状态信息,以此来描述网络拓扑结构,并依据此网络拓扑结构生成SPT(Shortest Path Tree,最短路径树),由此计算出到达每一个目的地址的最短路径,并将该路径存储于路由表中。
OSPF具备如下特点:
● 网络拓扑结构变更时,路由器之间能够快速通告信息,并实现路由更新。
● 在SPF算法的作用下,路由器之间仅同步链路状态信息,然后生成路径,避免路由环路的产生。
● OSPF支持将网络拓扑划分为多个区域,有助于缓解大规模网络的计算压力。
● 将路由分为多种类型区别对待,支持灵活的控制策略。
● 支持等价路由。
● 支持报文认证,保障协议交互过程的安全。
● 支持以组播地址发送协议报文,可以避免干扰无关者和节省系统资源。
基于以上特点,OSPF广泛应用于规模适中的网络中,即最多可支持几百台路由器的网络,例如中小型企业的网络。

IS-IS
IS-IS(Intermediate System-to-Intermediate System,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路由选择协议最初是为CLNP(Connectionless Network Service,无连接网络服务)而设计。随着TCP/IP协议栈成为主流,IETF组织对IS-IS进行了修改,使其能够同时适用于TCP/IP和OSI双协议栈,改造后的IS-IS称为Integrated IS-IS或Dual IS-IS。
IS-IS与OSPF一样,采用SPF算法,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生成SPT,计算出到达目的地址的最短路径。为了支持大规模网络,IS-IS采用两级的分层结构,并将一个大的路由域被划分为两个或者多个区域,划分的区域被分成Level-1和Level-2两类,SPF算法分别独立运行于Level-1和Level-2中。且根据区域划分定义了三种路由器角色。
● L1路由器:用于管理区域内的路由。
● L2路由器:用于管理区域间的路由。
● L1/L2路由器:同时属于Level-1和Level-2的路由器。
IS-IS组网分为Level-1和Level-2,如图3-1所示,各区域及相应设备间的关系如下:
● 同一区域内的设备交换信息的结点组成Level-1,区域内的所有设备都知道整个区域的网络拓扑结构,负责区域内的路由交换。任意一个L1路由器与同区域内的L1路由器、L1/L2路由器形成Level-1邻居关系,维护当前所处Level-1的链路状态数据库。
● L1/L2路由器是不同区域的边界设备,用于提供区域连接,L1路由器必须通过L1/L2路由器才能连接至其他区域。任意一个L1/L2路由器可以与同区域的L1和L1/L2路由器形成Level-1邻居关系,也可以与同区域或其他区域的L1/L2路由器、L2路由器形成Level-2邻居关系。L1/L2路由器维护Level-1和Level-2两个链路状态数据库。
● 区域之间通过L2路由器相连接,任意一个L2路由器与同区域或其他区域的L2、L1/L2路由器形成Level-2邻居关系,维护当前所处Level-2的链路状态数据库。所有的L2路由器与L1/L2路由器一同组成路由域的骨干网,负责不同区域间的通信。
IS-IS层次结构图

 

IS-IS具备OSPF特点的同时,在扩展性方面,通过路由器扩展网络路由支撑能力,即采用划分区域来构造两级层次化的网络拓扑结构,并在区域之间使用路由汇总来减少路由器的负担。IS-IS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网络的互通。

BGP
为便于管理网络,网络被分割为多个AS。在早期的互联网中,AS间动态交换路由信息使用的是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外部网关协议),EGP是一种简单的网络可达性协议,只适用于树状拓扑网络,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网络管理需求,因此EGP最终被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取代。BGP可以实现环路避免和路由优选,在路由传输功能上更为高效,并提供了更好的扩展性。
BGP是一种在AS间自动交换无环路路由信息的动态路由协议。BGP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发布过三个版本,分别是BGP-1(RFC 1105)、BGP-2(RFC 1163)以及BGP-3(RFC 1267)。目前使用的版本BGP-4(RFC 4271)作为当前AS间的标准路由协议被广泛应用。
在每个AS内运行BGP协议并发送BGP报文的设备称为BGP Speaker(BGP发言者)。相同AS内的BGP Speaker之间的邻居关系,称为IBGP(Internal BGP,内部边界网关协议)邻居,从IBGP邻居学习到的路由称为IBGP路由,IBGP用于完成路由信息在本AS内的过渡。不同AS间的BGP Speaker之间的邻居关系,称为EBGP(External BGP,外部边界网关协议)邻居,从EBGP邻居学习到的路由称为EBGP路由,EBGP用于完成不同AS间路由信息的交换。
动态路由协议之间的优先级顺序为EBGP高于IGP,而IGP又高于IBGP。
BGP协议的特性如下:
● 不同于RIP、OSPF、IS-IS等IGP着重于计算路由,BGP重点在于在AS间选择最佳路由和控制路由的传输,适用于承载大规模路由的网络。
● BGP使用TCP协议作为传输协议,通过TCP协议的可靠传输机制保证BGP传输的可靠性。
● BGP作为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将本地选取的最优路由传输给邻居路由器,避免环路的产生。
BGP是为处于不同AS间的路由器实现路由信息交换提供保障,但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运行BGP。
需要使用BGP的情况如下:
● BGP的应用场景如图所示,当设备或主机需要同时连接两个或者多个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时,ISP需要向设备或主机提供完整或者部分Internet路由,此时,需要通过BGP来决定选择哪个ISP的AS来到达目的地址更具经济性。
● 设备或主机之间需要传输AS间的路由。
● 设备或主机需要通过三层VPN传输私网路由。
● 设备或主机需要传输组播路由,构造组播拓扑。
BGP应用场景图

 

不需要使用BGP的情况如下:
● 设备或主机只与一个ISP相连。
● ISP不需要向设备或主机提供Internet路由。
● AS间使用了缺省路由进行连接。

总结 
为实现不同网络间的数据报文转发,路由器、路由表以及路由协议缺一不可。在路由表中保存着各种路由信息,用于指导路由器转发。动态路由协议用于计算路由、学习路由,并将路由信息加入路由表。动态路由协议的产生解决了静态路由配置的局限性,面对不同的网络场景,需要应用不同的动态路由协议,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RIP和OSPF的区别

RIP和OSPF是两种内部网关协议,二者均属于动态路由协议。其中,RIP是出现最早的一种动态路由协议,在算法实现上较简单,在早期的小型简单网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规模扩大且愈加复杂,使得RIP无法满足网络需求,为此OSPF协议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OSPF协议所采用的实现机制和算法虽然相对较复杂,但在处理大规模网络的路由学习和路径选择问题上更具优势。

RIP和OSPF的区别
RIP和OSPF在具体实现上存在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路由算法和路由更新方式上,其次它们的邻居间可交互报文类型、协议报文交互方式、管理距离、防环机制、网络规模限制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路由算法
1、RIP路由算法
RIP主要采用距离矢量算法计算路由,当发生路由更新时,通过距离矢量叠加的方式直接计算路由,并根据路由开销越小越优先的原则进行路由加表,路由的度量值(开销)由跳数决定。当跳数超过15时,就认为网络不可达。
距离矢量算法示例图

例如,假设存在上图所示网络,且Router 1的路由表中已增加直连网络192.168.0.0的路由信息,如图2-2中(a)所示,而Router 2、3中还未同步到此路由更新。此时,路由计算过程如下:

(1) 对于Router 2,当从Router 1发来的更新报文中学习未知网络192.168.0.0的路由时,会在Router 1的路由基础上进行矢量叠加,距离加1,且下一跳置为报文发送端口G1/2的地址,路由信息如下图中(b)所示。

(2) 对于Router 3,当从Router 2发来的更新报文中学习未知网络192.168.0.0的路由时,会在Router 2的路由基础上进行矢量叠加,距离再加1,下一跳同样置为报文发送端口G2/2的地址,路由信息如下图中(c)所示。
去往192.168.0.0网络的路由信息示意图

2、OSPF路由算法
OSPF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Link State, LS)的协议,根据链路带宽来计算路由开销,每台路由器独立维护一张LSDB(Link State DataBase,链路状态数据库),当链路发生变化时,先同步LSDB,再通过SPF(Shortest Path First, 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计算获得SPT(Shortest Path Tree,最短路径树),最后更新路由表,如下图所示:
OSPF路由计算过程示意图

路由开销计算
OSPF路由开销为沿途入接口开销的总和,接口开销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接口开销 = 参考带宽 / 接口链路带宽
接口开销计算采用向上取整的方式,参考带宽默认值一般为100Mbps。
OSPF路由开销计算过程示意图

例如,假设存在如上图所示网络,当Router 3学习未知网络192.168.0.0的路由时,路由开销计算如下:
入接口G2/1路由开销 = 100M / 10M = 10;
入接口G3/1路由开销 = 100M / 1000M = 0.1,向上取整为1;
路由开销 = 入接口G2/1路由开销 + 入接口G3/1路由开销 = 11。

 SPF算法
SPF算法中,将每台路由设备当作一个节点(本端设备作为根节点),链路状态信息由带有链路开销值(计算方法参考路由开销计算)的有向线段表示,通过节点加有向线段的方式描绘整个网络拓扑,例如图(a)。然后,基于Dijkstra算法计算从本端(根节点)去往各个节点的开销最小的路径,最终获得无环路的最短路径树图(b),根据SPT就可以更新路由表。
SPF算法中网络拓扑结构和计算后的SPT示意图

对比分析
RIP采用的是距离矢量算法计算路由,算法原理较简单,因此实现和维护管理都比较容易,但网络规模受到跳数限制(大于15即认为不可达),且直接以路由跳数决定路由优劣,在一些场景下的路由选择可能并非最优。
OSPF采用SPF算法计算路由,算法相对较复杂,实现和维护较困难,但不受路由跳数约束,可以适用于较大规模的网络,且基于链路带宽度量路由的策略,在一些场景下路由选择相对更加合理。
例如,假设存在下图所示网络,对于目的网络192.168.0.0/24,Router 2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其中,路径①跳数为1,带宽为10M;路径②跳数为2,带宽为1000M。对于数据转发效率来说,路径②应比路径①更优,但RIP协议仅简单地根据跳数大小判断路径①更优,而OSPF协议通过链路带宽计算路由开销的结论为路径②更优,OSPF的度量方式明显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路由计算和选择示意图

路由更新方式
RIP路由更新
RIP协议主要基于四个定时器进行路由更新与维护,分别为更新定时器、无效定时器、清除定时器和抑制定时器。RIP的整个路由维护更新过程的覆盖范围为自治系统,当发生路由更新时,同一自治系统下所有路由器都会进行相应的更新过程。
四个定时器的作用如下:
● 更新定时器:决定定时给邻居发送更新报文的时间间隔;
● 无效定时器:决定一条路由信息的有效时长;
● 清除定时器:决定彻底清除无效路由的时间;
● 已知定时器:决定抑制一条无效路由更新的时长,此定时器主要用于防止出现路由状态反复变化导致路由震荡的问题;
基于四个定时器,RIP路由更新维护过程如图所示:
RIP路由定时更新维护过程示意图

由于采用定时更新方式时路由收敛速度较慢,因此,RIP中还增加了触发更新机制。若开启了触发更新,定时更新会自动关闭,当路由信息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会立即向邻居同步路由变化信息,加快路由收敛。

OSPF路由更新
OSPF协议对自治系统进行区域划分,并基于LSA(Link-State Advertisement,链路状态通告)和LSDB进行路由更新维护。同一OSPF区域内的路由器维护相同的LSDB,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才会触发路由更新,此时,同一区域内路由器会先进行LS同步,区域间的路由更新同步则由处于区域边界的路由器(也称ABR)完成路由更新后同步到其他区域,通过这个机制减少网络拓扑变化造成的链路状态信息交互量。
OSPF路由更新过程示意图

例如,假设存在如上所示网络拓扑,R1、R2和R3的G3/1口在Area 0,R3的G3/2、R4在Area 1。若路由器R1新增直连网络192.168.0.0,此时,网络中路由更新过程大致为:
(2) R1更新本地LSDB并计算、更新路由表,同时以LSA 1的形式向同区域的R2同步此LS;
(3) R2收到后更新本地LSDB并计算、更新路由表,同时以LSA 1的形式将此LS同步给R3;
(4) R3收到R2的报文后,更新本地LSDB并计算、更新路由表,然后从端口G3/2以LSA 3的形式同步给相邻区域Area 1的路由器;
(5) R4收到R3的报文后,更新本地LSDB并计算、更新路由表;
在多路访问网络中,OSPF还在区域内增加了DR选举机制,规定非DR、BDR的路由器(DR other)只和DR、BDR交互报文,DR other相互之间不进行报文交互,以此减少报文交互量,节约资源。

 对比分析
RIP中有定时更新维护路由和触发更新两种方式,一般系统默认采用定时更新方式。若采用定时更新方式,当发生网络故障时,由于四个定时器的约束,整个网络完成路由同步所需的时间较长。此外,由于RIP的更新域为整个网络,即当某一处网络拓扑发生变化,同一自治系统下所有路由器都要同步进行更新操作,影响范围较广,整个网络路由收敛速度较慢。由于信息同步慢,还可能出现部分路由器更新未及时导致产生路由环路的问题。
OSPF中只有发生链路状态更新时才会进行路由更新维护,能节约资源,且采用了区域划分的机制,按区域进行链路状态同步,减少信息交互量,路由收敛速度较快。此外,OSPF不是直接进行路由更新,而是在区域内同步LSDB后通过SPF算法计算获得无环路的最短路径树(SPT),且有骨干区域和非骨干区域的区分,非骨干区域只能与骨干区域相连和交互信息,通过这些机制避免路由环路问题。
例如,假设存在如图2-9所示网络,网络192.168.0.0突然出现故障,则RIP(采用定时更新方式时)和OSPF的表现分别如下:
● RIP协议中,R1会在本地删除对应路由,但是R2不会立即感知到这个变化,而是等无效定时器计时超时,才会将对应路由置为无效,在这个计时等待期间,当R1收到R2的更新报文时,会从中学习自己未知的192.168.0.0网络的路由,且下一跳指向R2,而R2中去往192.168.0.0网络的路由的下一跳指向R1,形成路由环路。在故障产生到R2彻底删除对应路由,中间需要花费几分钟时间。
● OSPF协议中,假设3台路由器均在同一区域,R2、R3会先同步这条链路变化,然后各自根据LSDB计算SPT,完成路由更新,虽然过程相对复杂,但信息传递时间花费远低于RIP,且能避免路由环路问题。
路由更新示意图

其它
● 邻居间可交互报文差异:RIP中运行了RIP协议的直连双方之间都可以交互报文,没有限制;OPSF中有邻居、邻接关系的设定,建立邻居关系的双方只能交互Hello报文,而建立邻接关系的双方可以交互所有类型OSPF报文,能交互链路更新信息。
● 报文交互方式:RIP使用UDP数据报传送协议报文,端口号为520,而OSPF将协议报文封装在IP包中进行传送,OSPF的协议号为89。
● 管理距离:RIP的管理距离往往比OSPF要大,具体默认值在不同厂商设备中规定不同,例如,在锐捷网络的设备中,RIP路由的管理距离默认为120,OSPF路由的管理距离默认为110。
● 防环机制:RIP中主要有水平分割、毒性逆转和触发更新3种防环机制;OSPF协议在算法本身上就能够达到防环效果,一般不需要额外的防环机制。
● 网络规模限制:RIP中规定当转发跳数超过15即认为网络不可达,因此所能应用的网络最大直径为15,只能用在中小型网络中;OSPF中没有跳数限制,可以用在较大规模的网络中。

综合所述,RIP和OSPF的区别主要包含如下
RIP和OSPF的区别

三星滚筒洗衣机WW90K7415OW童锁功能的设置方法

1.设置好洗涤程序,按下【开始/暂停】键后,同时按住【功能】+【智能控制】键保持3秒钟,童锁指示灯亮起。(注:如果是按【开始/暂停】键之前同时按住【功能】+【智能控制】键3秒钟,童锁指示灯也会亮起,但是按键依然可以操作,在按下【启动/暂停】键之后,童锁功能才会启动。)

2.如需取消,再次同时按住【功能】+【智能控制】键保持3秒钟,即可解除此功能。同时童锁指示灯灭掉。

注:
当设置了童锁功能后,只有【电源】键可以工作。如直接关闭电源后重新开启,童锁功能自动取消;如电源线拔掉重新插上时,童锁功能仍将存在。

三星滚筒洗衣机WW80J4233KW童锁功能的设置方法

一、设置好洗涤程序,按下“启动/暂停”键后,同时按住“温度+脱水”键保持3秒钟,童锁指示灯亮起
注:如果是按【开始/暂停】键之前同时按住【温度】+【脱水】键3秒钟,童锁指示灯也会亮起,但是按键依然可以操作,在按下【启动/暂停】键之后,童锁功能才会启动。

2、如需取消,同时按住【温度】+【脱水】键保持3秒钟,即可解除此功能,同时童锁指示灯为闪烁状态(此时为暂时解除童锁功能,按键可以操作了,但是再次启动机器后,童锁会自动锁上)

3、如需彻底解除童锁功能,请在童锁图标闪烁的同时再次按住【温度】+【脱水】键保持3秒钟,即可彻底解除此功能。同时童锁指示灯熄灭。

 

 

 

三星WD80J6410AW滚筒洗衣机童锁功能的设置方法

一、首先设置好洗涤程序,按下“启动/暂停”键后
二、同时按住“温度+漂洗”键保持3秒钟,童锁指示灯亮起

注:
1、如果是在按“启动/暂停”键之前 同时按住“温度+漂洗”键3秒钟,童锁指示灯也会亮起,但是按键依然可以操作
2、在设置了童锁功能后,只有“电源”键可以操作
3、如直接关闭电源后重新开启,童锁功能自动取消
4、如直接拔掉电源线在重新插上时,音乐功能依旧存在
5、如取消童选功能,则再次同时按住“温度+漂洗”键保持3秒钟,童锁指示灯熄灭

 

 

 

中继模式和桥接模式的区别

当无线路由器信号覆盖范围有限或者穿过两堵墙信号变得极弱,可以通过无线桥接或中继模式连接两个无线路由器进行网络扩展,增强无线信号。中继模式和桥接模式都是用于扩展网络覆盖范围。

一、桥接概述
桥接,是指依据OSI网络模型的链路层的地址,对网络数据包进行转发的过程。当路由器配置了桥接选项后,会处理所有接口上的所有的数据帧,并实时调查每个主机的位置。若在某个接口上收入一个帧,就会在一个桥接内置入一个条目,列出发送数据的主机和接收到数据帧的接口MAC地址,这样路由表就被不断地在通信中完善起来。透明桥接使路由器对主机来讲是透明的,其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局域网交换机。若是同一个LAN内的两个主机通信,数据帧就不会被发送到其它的接口,因为在桥接表里,数据帧都来自相同的接口;若是收到一个帧,而其中的MAC地址不在自己的桥接表里,就会将这个帧扩散到所有的接口,桥接还会扩散所有的广播包,占用网络的有效带宽,造成网络的堵塞。我们知道,Cisco IOS支持多种类型的桥接,比如:透明桥接、封装桥接、源路由桥接、源路由透明桥接、源路由转换桥接。

二、中继概述
中继就是一边是接受信号,一边又发射自己的无线信号。wifi中继是无线路由器的一种无线中继模式,是无线路由在网络连接中起到中继的作用,能实现信号的中继和放大, 从而延伸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在这种模式下无线路由器以无线网卡客户身份接入主AP,然后再以新增虚拟界面(Virtual Interfaces)来为客户端提供无线接入。该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解决无线信号受到距离或者障碍物的影响不能传输到更远的问题。这种模式下无线路由器仍然提供DHCP及NAT功能,即所有的内部LAN口以及无线客户接入组成的是一个单独的局域网网段。

无线中继器是连接无线路由器和用户设备的一个中间设备,接收到无线路由器的信号后,转发给用户手中的设备,让用户的设备接收到稳定又强劲的无线信号。使用者需要无线路由器信号覆盖的较边缘位置的插座上部署上无线中继器,然后简单设置一下,就可以让无线中继器将无线网络扩展到需要覆盖的房间。通常,无线中继器会部署在无线路由器信号覆盖的边缘位置,接收原路由信号再向外扩展。

在信号强度提升的同时,中继后的无线网络在速率上会有一定的下降,一般会减少一半的无线传输速率,就会让WiFi体验打折扣。
当需要多台设备进行中继时,无线中继器器只能桥接上一台无线中继器器,并不能够中继主路由,从而使得无线速率会层层减半。

三、桥接和中继模式有什么区别

网桥和中继器两者都用于扩展网络覆盖范围,但他们在网络中扮演着非常不同的角色。中继器只是中继 Wi-Fi 信号,有助于扩展给定无线网络的范围。而桥接使用无线信号将两个现有网络连接到一个更大的网络中。中继模式是利用无线路由器之间的无线连接,将无线信号从一个中继点传送到下一个中继点,增强信号,形成新的无线覆盖区域,达到扩展无线网络的目的。其实只要有两个支持中继功能的无线路由器,就可以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中继和桥接功能对于无线用户的实际使用来说基本相同,只是设备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无线路由器都能桥接,无线路由桥接就是将无线路由器用作中继器。桥接不是无线路由器的主要功能。使用中继模式时,网络 SSID 号相同,而在桥接模式下,网络 SSID 号不同。

同时,两者的区别在于后面链接的设备IP地址的分配。中继是自己分配的,桥接是由更高级别的路由分配的。中继是主动的,后面连接的设备,不管上级的路由,都是被动的,必须得到上级的许可。无线中继可以理解为从其他设备接收信号的设备,在您自己的中心重新启动。它主要用于信号较弱的地区,用于无线信号的扩展和放大。

无线网桥连接通常是只有点对点或点对多点信号的无线数据传输。一般,它用于两个不同位置的小型局域网之间的链接。用于远程网络点对点或点对点数据通信,以保证桥接的稳定性。当设备开启桥接功能时,会关闭普通网卡的干预功能。也就是说,只能点对点通信,无法无线连接无线设备。无线中继器旨在转播无线信号。当中继器接收到无线信号时,它会重新传输已发送的数据,而不会以任何方式更改该数据。这种重新传输有助于用户避免衰减的影响,衰减是无线信号在空中传播时退化的过程。使用中继器网络意味着信号只需要通过短跳传输,即使它们是为远离原始接入点的客户而准备的。

 

mesh和ap组网的说明和区别

ap是一种组网方案,而mesh组网是一个能够进行无线互联的网状网络结构

1、什么是ap组网
Mesh和ap中的ap是一个可以帮助企业接入网络的点,可以将有线网络转换为无限网络。ap与传统的网络接线方式有非常明显的不同,ap可以将所有使用这个网线的客户都集中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集中接到以太网当中,从而真正实现无线网络全面覆盖。AP对无线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保证网络的信号和网络的安全,特别是不同的设备之间的距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号的强弱,所以a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网络信号。

2、什么是Mesh组网
Mesh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漫游模式,在Mesh网络系统中,通过无线的方式将各个节点相互联系起来,而且在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时候还不会受到过多的限制,所以每一个节点都有多个连接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也进一步保证了网络的稳定性。

3、二者如何选择
AP的优势在于比较小巧美观,性能也比较高,它不可忽视的就是中继作用,这里说的中继就是指:AP的存在可以将两个无线点间的无线信号放大,此时远端的客户端所接受到的无线信号就会更强。对比起ap,无线Mesh组网存在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他的线路进行数据转播,相比起来更加灵活,当任何一个节点故障时都不影响网络的访问,拥有更高的可靠性可以确保WiFi网络高速流畅。二者各有所长,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来进行选择。

 

录像机的取流机制及造成资源不足的解决方法

NVR取流机制:

当NVR连接前端IPC时,默认会取2路视频流,即主码流+子码流,主码流的分辨率和码流比子码流大,是高清的视频流,子码流是辅流,清晰度和分辨率相对较小。

注:一般来说,多画面(≥9画面)的时候,设备主要以子码流在解码,理论上如果子码流参数不是很大,不会出现资源不足或解码性能不足的提示。

1、录像机取“主码流”解码资源不足:

【原因】一般是因为该通道接入的网络摄像机分辨率,已超过了该录像机支持的最大分辨率,录像机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解码。

【排查方法】降低对应通道画面的主码流“分辨率和码流上限”即可。

设置路径如下:

NVR3.0操作界面:

进入主菜单—录像配置—编码参数—录像参数,选择对应通道后,适当降低主码流的分辨率和码流上限保存,再进行预览即可。
适当降低主码流的分辨率和码流上限

NVR4.0lite操作界面(先点击左下角,进入专家模式):

进入配置—录像管理—录像参数—主码流,选择对应通道后,适当降低主码流的分辨率和码流上限保存,再进行预览即可。

录像参数—主码流分辨率码率

NVR4.0操作界面:

进入通道管理—编码参数—录像参数—主码流,选择对应通道后,适当降低主码流的分辨率和码流上限保存,再进行预览即可。
录像参数—主码流

 

2、录像机取“子码流”解码时,提示资源不足or解码性能不足

【排查方法】

方法1:重启IPC,NVR将重新连接并获取子码流信息。

方法2:可降低对应通道画面的子码流“分辨率和码流上限”即可,建议将子码流的码率上限建议降低至512kbps或者256kbps, 分辨率建议设置为352*288。

设置路径如下:

NVR3.0操作界面:进入主菜单—录像配置—编码参数—子码流参数,选择对应通道后,适当降低子码流的分辨率和码流上限保存,再进行预览即可。
择对应通道

NVR4.0lite操作界面:(先点击左下角,进入专家模式):进入配置—录像管理—录像参数—子码流参数,选择对应通道后,适当降低子码流的分辨率和码流上限保存,再进行预览即可。

进入专家模式

NVR4.0操作界面:进入通道管理—编码参数—录像参数—子码参数,选择对应通道后,适当降低子码流的分辨率和码流上限保存,再进行预览即可。

录像管理—录像参数—子码参数

注:

NVR4.0 lite 录像机V4.30.060 版本9画面预览资源不足:建议将录像机版本更新至最新版本。

2、摄像机分辨率无法修改?(分辨率为1600×1200?视频编码为H.265)此类情况建议将摄像机升级最新固件再添加测试

海康威视录像机添加摄像机后,小画面显示,大画面不显示的解决方法

1、检查摄像头的编码方式,修改编码方式尝试
NVR3.0操作界面:进入主菜单—录像配置—编码参数-视频编码,将H.265改成H.264后保存测试
NVR3.0操作界面
NVR4.0lite操作界面:进入配置-录像机管理-录像参数-视频编码,将H.265改成H.264后保存测试
NVR4.0lite操作界面
NVR4.0操作界面:通道管理-编码参数-录像参数-视频编码,将H.265改成H.264后保存测试
NVR4.0操作界面

注:也可以通过同一个局域网内的电脑网页访问摄像机,点击配置–音视频–编码方式,即可查看当前的编码方式,建议可将H.265改成H.264后保存测试。
通过同一个局域网内的电脑网页访问摄像机

2、确认摄像头主码流分辨率是否超出录像机支持最大支持分辨率?可降低分辨率测试

情况一、预览画面的时候,提示“资源不足/解码性能不足”

情况二、回放录像的时候,提示“资源不足/解码性能不足”

 

3、可点击预览界面下方的参数信息,确认大画面预览的时候是否获取到摄像机的码流信息?

ICP备案号:晋ICP备180075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