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录像机接入带有音频输入的摄像机预览或回话时没有声音的解决方法

以海康威视录像机为例
录像机预览时没有声音
1、确保NVR里相应通道的编码参数中视频类型是复合流;
NVR3.0版依次点击:主菜单 → 录像配置 → 编码参数,选择录像参数和子码流参数,把“码流类型”设置成复合流
NVR4.0 Lite版依次点击:配置 → 录像管理 → 录像参数,选择主码流参数和子码流参数,把“码流类型”设置成复合流
2、通过电脑浏览器访问录像机的相应通道,网页预览画面并开启声音,确认是否有声音
有声音
 说明音频已经传到了录像机,需要检查录像机本地音响设备;
如果录像机连接的是HDMI显示器,则需要检查录像机设置中,对应的HDMI输出口是否启用了音频预览。
注:显示器有HDMI接口,并不一定就有音频输出设备(即显示器内部装有音响)
NVR3.0版依次点击:系统配置 → 预览配置→ 音频预览 打钩
NVR4.0 Lite版切换为专家模式,依次点击:配置→ 系统配置 → 预览配置,开启音频并调节音量

无声音
确保电脑的声音输出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往摄像机方向排查:
电脑浏览器访问摄像机,进入配置界面,依次点击:配置 → 视音频 → 视频,视频类型设置成复合流。
拾音器设置
如还是没有声音,确认摄像机是否可以正常拾音,如果摄像机有内置拾音器,频输入类型需要选择mic in。如果是外接的拾音器,需要检查拾音器连接和供电,音频输入类型需要选择line in。

录像机回放时没有声音
回放画面没有声音,优先确认是否开启了记录音频,其余和录像机预览时没有声音排查方法一致。
NVR3.0版依次点击:主菜单 → 录像配置 → 编码参数,选择录像参数,“更多设置”的记录音频打钩。
NVR4.0 Lite版切换为专家模式,依次点击:配置 → 录像配置 → 录像计划→高级参数配置,开启记录音频。
电脑浏览器访问摄像机,进入配置界面,依次点击:配置 → 存储 → 存储配置 → 录像计划 ,将“高级参数”内的“记录音频”打勾。

 

 

 

 

Windows10中屏幕右下角网络和共享中心图标消失,且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时闪退的解决方法

故障现象:
可以正常上网,windows10任务栏中网络图标丢失,进入“网络连接界面”栏中,网络状态栏空白,片刻闪退。
使用netsh winsock reset 命令网络重置无效。
如下图:

屏幕右下角网络和共享中心图标消失
网络和共享中心图标
点击网络和共享中心时闪退网络和共享中心闪退

就是重装系统,过些时间又会出现此故障(中间没有安装任何软件)多发生于电脑上有无线网卡和有线网卡的情况(笔记本和一体机),说明问题出在系统更新上。

本想通过windows系统的事件查看器查看系统错误日志,但提示事件服务未启用,查看windows服务后台,发现已禁用(通常windows event log 事件服务默认是启动的),重启服务时提示“错误2,系统找不到指定的文件”。

解决windows event log 事件服务错误后,重启系统后发现网络和共享中心图标竟然 恢复 了
请参阅:Windows系统中Windows Event Log事件服务启用时”提示错误2,找不到指定文件的解决方法”

驱动程序造成网络和共享中心图标丢失的故障

解决方法:
新安装的系统,除了安装有硬件驱动程序外,没有安装任何第三方应用软件

将安装的所有驱动程序删除(如果驱动程序附带有应用软件最好也删除),网卡驱动程序除外,接下来重新安装驱动程序,每装一个驱动程序重启一次(便于发现问题),在安装完显卡驱动程序(显卡为 AMD Radeon R7 M440)并重启后, 故障出现,windows10任务栏中网络图标丢失,删除显卡驱动程序后,windows10任务栏中网络图标恢复。
显卡驱动程序版本如下(“鸡血红”版本)
AMD显卡驱动程序版本
下载了一个早期的WHQL(通过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兼容性认证的程序)版本驱动程序安装后,故障解决。

如果下载的驱动程序包含有Vulkan Run Time Libraries组件(玩一些游戏可能需要这个玩意),网络图标也会丢失,卸载该组件即可恢复(有时图标可能再次丢失,重新安装一次显卡驱动程序即可),估计此组件与windows10之间的兼容性是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只是老版本的驱动程序是分开的(以动态库的形式单独安装),新版本的驱动程序是集成在一块的.
vulkan

Windows系统中Windows Event Log事件服务启用时提示”错误2,找不到指定文件的解决方法”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依次展开: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EventLog\Parameters
如下图:
注册表

直接删除Parameters这一项,点此下载这个注册表文件 ,下载完成后,双击运行,如有提示,确认就行
然后在重启Windows Event Log事件服务即可。

交换机通过查看CPU占用率判断是否存在环路方法

CPU占用率高,是设备本身的一种现象,直观表现为用户执行命令display cpu-usage查询的回显信息中,整机CPU占用率CPU usage偏高,如超过70%或者产生告警basetrap_1.3.6.1.4.1.2011.5.25.129.2.4.1 hwCPUUtilizationRisingAlarm(默认超过90%会产生此告警)。

一般的软件任务导致的CPU使用率高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所以CPU统计中如果5分钟内的使用率一直持续的比较高的话,基本就是出现了异常或人为攻击,这时候就需要查看设备的正在运行的任务,检查哪个任务消耗的CPU资源高。

判断是否为环路故障时,您可以在任意视图执行命令display cpu-usage,查看设备CPU占用率的统计信息。

如果PPI任务CPU占用率较高,则产生环路的可能性很大。
占用率过高

 

如果PPI任务模块CPU占用率正常,则执行命令display cpu-defend statistics [ packet-type packet-type ] { all | slot slot-id | mcu },查看是否有CPCAR协议丢包。如果有,则可能存在环路;否则,需要排查除环路以外的故障原因。
例如,可以执行命令display cpu-defend vrrp statistics all查看VRRP协议报文统计信息。当出现如下回显信息时,表明VRRP协议有丢包,可能是网络中存在环路导致。
CPU占用率高2

交换机增加配置环路检测后查看是否存在环路的判断方法

环路检测技术分为Loop Detection和Loopback Detection两种方式,都是通过从接口周期性发送一种特殊的检测报文,然后检测该报文是否返回本设备(不要求接收、发送接口为同一接口):

如果发现检测报文从发出去的接口接收到,则认为该接口发生自环或该接口下挂的网络或设备中存在环路。
如果发现检测报文被本设备上的其他接口接收到,则认为该接口所在的网络发生环路或设备发生自环。
框式和盒式交换机支持的环路检测功能也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Loop Detection
Loop Detection功能仅框式交换机支持。框式交换机端口配置Loop Detection功能以后,设备会从该端口发送环路检测报文,在端口所属且使能Loop Detection功能的VLAN内进行环路检测。如果设备接收到自己发送的检测报文,则网络上存在环路。

开启Loop Detection环路检测命令如下:

[HUAWEI] loop-detection enable

[HUAWEI] loop-detection enable vlan vlan-id1

开启了Loop Detection环路检测功能以后,您可以使用display loop-detection命令可以查看当前环路检测的状态。
环路配置1

您还可以使用display loop-detection 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命令,查看具体某一个端口的状态。
环路配置2

各个版本的告警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图:
不同版本的告警信息

Loopback Detection
Loopback Detection功能盒式交换机所有版本都支持,框式交换机V200R001及后续版本支持该功能。

交换机端口配置Loopback Detection功能以后,设备会从端口发送环路检测报文。在V200R003版本之前,设备只能针对检测报文发送和接收为同一端口的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环路;对于V200R003及后续版本,Loopback Detection新增支持本设备一个端口发送检测报文后,由此设备其他端口接收此检测报文的场景。

开启Loop Detection环路检测命令如下:

[HUAWEI] loopback-detect enable

[HUAWEI] loopback-detect packet vlan { vlan-id1 [ to vlan-id2 ] } &<1-8>

开启了Loopback Detection以后,您可以执行命令display loopback-detect,查看环路检测功能的配置信息和接口状态信息。

执行结果

各个版本的告警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图:
告警信息

交换机通过查看MAC地址漂移判断是否存在环路

MAC地址漂移即设备上某一个接口学习到的MAC地址在同一VLAN中另一个接口上也学习到,后学习到的MAC地址表项会覆盖原来的表项。

导致MAC地址漂移的可能原因包括网络存在环路或者非法用户进行网络攻击等。因此出现MAC地址漂移不一定是因为存在环路,但是如果设备存在环路,则一定会有MAC地址漂移现象发生。

如下图所示,当SwitchA向两个方向同时发送报文时,在SwitchB上的两个不同端口都会收到该报文,从而出现MAC地址漂移。当SwitchB的两个端口出现了MAC地址漂移时,说明交换机的两个端口间可能出现了环路。
MAC地址漂移

交换机所有形态和版本均默认支持MAC地址漂移检测功能。MAC地址漂移检测配置主要是指MAC地址漂移后设备是否产生告警,以及MAC地址漂移后是否设置端口堵塞功能。

由于交换机各版本和形态间的MAC地址漂移检测的命令行和检测存在差异,将划分为框式设备和盒式设备来分别介绍。

框式交换机的MAC地址漂移查看方法:
对于V100R002版本设备,全局使能MAC地址漂移检测功能后,仅在非S系列单板上生效,并且设备检测到MAC地址漂移后,只支持发送TRAP告警。开启MAC地址漂移检测功能的命令如下:
[HUAWEI] mac-flapping alarm enable

对于V100R003及以后的版本,设备新增了基于VLAN的MAC地址漂移检测、检测到MAC地址漂移后执行对应的动作策略。系统视图和VLAN视图开启MAC地址漂移检测的命令如下:

系统视图下执行命令:
[HUAWEI] loop-detect eth-loop alarm-only

VLAN视图下执行命令:
<HUAWEI> system-view
[HUAWEI] vlan 10
[HUAWEI-vlan10] loop-detect eth-loop alarm-only

开启MAC地址漂移检测功能后,您可以执行命令display trapbuffer查看MAC地址漂移告警(告警OID 1.3.6.1.4.1.2011.5.25.160.3.7 或OID 1.3.6.1.4.1.2011.5.25.42.2.1.7.12)。各个版本的告警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图:
框式交换 机告警

盒式交换机MAC地址漂移查看方法
盒式交换机(不包括S2700系列)在V100R003及以后版本,不支持全局配置MAC地址漂移检测功能,只支持配置基于VLAN的MAC地址漂移检测,同时支持检测到MAC地址漂移后发送TRAP告警以及进行阻塞端口等动作。开启MAC地址漂移检测命令如下:
VLAN视图下:
<HUAWEI> system-view
[HUAWEI] vlan 10
[HUAWEI-vlan10] loop-detect eth-loop alarm-only
开启MAC地址漂移检测功能后,您可以执行命令display trapbuffer查看MAC地址漂移告警(告警OID 1.3.6.1.4.1.2011.5.25.160.3.7 或OID 1.3.6.1.4.1.2011.5.25.42.2.1.7.12)。各个版本的告警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图:
告警信息

交换机通过查看接口带宽流量判断是否存在环路

通过display interface brief命令,查看所有接口下的流量,存在环路的接口上InUi和OutUi两个计数会逐步增加至端口速率上限。
第一次查询:
第一次查询

最后一次查询:
最后一次查询

一般情况下,使用此命令查询只能看到当前网络的流量结果,此结果需要和网络的正常业务流量进行比较,业务流量的带宽可以从网管设备上的网络流量监控图中获取。

通过下面简单的判断,可以初步确定有没有环路存在。
如果当前网络流量远大于正常业务,可能存在二层环路。
如果当前网络流量正常,且没有部署广播抑制(接口下未配置命令broadcast-suppression { percent-value | cir cir-value [ cbs cbs-value ] | packets packets-per-second }),则没有二层环路。
如果当前网路流量比正常流量稍大,且部署了广播抑制,则需要通过查看MAC地址漂移进一步判断。
通过观察设备流量大的端口个数和流量出入方向,也可以进行如下初步判断。
如果只有一台设备的一个端口出入方向流量较大,可能属于交换机单端口自环出现环路。
如果只有一台设备的两个端口流量较大,可能属于交换机双端口环路导致协议震荡。
如果某端口只有单方向流量较大,即只有出方向流量大或者只有入方向流量较大,则需要重点排查,因为环路有可能在该端口的上下游设备,属于下游设备报文转发异常导致伪环路问题。
上述步骤在确认可能是环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如下步骤进一步判断确认环路是否的确存在。

查看带宽异常的接口详细信息。
为排除先前报文统计数对故障判断的影响,在征询客户同意的前提下,您可以在用户视图执行命令reset counters interface [ interface-type [ interface-number ] ],先清除指定接口的统计信息。

任意视图下执行命令display interface [ interface-type [ interface-number ] ],或接口视图下执行命令display this interface,查看接口当前运行状态详细信息。具体可查看回显信息中的Broadcast和Multicast和字段,以观察接口出入方向是否有大量的广播和组播报文计数。

如果存在某些接口的收发广播/组播报文数明显大于同一设备其他接口的收发广播/组播报文数,则存在环路的可能性很大;否则,请执行查看MAC地址漂移进一步判断

华为交换机二层环路的故障处理

故障现像会反映在特定网元的告警、日志、流量统计、端口状态等信息中。因此故障快速定位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而快速的通过事发时间、影响范围、所做操作及故障网络范围的网元基本信息的查看,快速发现这些“外在异常表现”所在的点,进而锁定故障网元节点,找出问题根因。

网络中出现二层环路通常会有如下现象,如果分析现网问题发现存在以下异常表现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则网络中存在二层环路可能性较大。

1、故障现象
设备无法登录或登录后运行缓慢
业务接口指示灯频繁闪烁
业务中断
业务闪断
业务丢包 ,业务量未发生变化, 但是业务质量下降
VRRP主备链路频繁来回切换
OSPF/BGP协议震荡
CPU占用率高

2、设备日志
产生接口带宽利用率过大日志
产生环路协议收敛失败日志
产生ARP Request报文CPCAR丢包日志

3、设备管理
产生MAC漂移(MAC-Flapping)告警
产生CPU占用率高告警
产生ARP冲突告警

4、设备异常回显信息
二层接入设备接口有突发大流量接口出入带宽利用率变大
接口统计中有大量广播/组播报文,并且某些接口收发广播/组播比例远大于其他接口
设备流量统计不定期有突发流量,超过正常业务流量峰值较多
协议报文丢失,上送CPU报文CPCAR丢弃
ARP表项无法正常刷新

故障诊断步骤
判断网络中是否存在二层环路,一般可以使用查看接口带宽流量、查看MAC漂移告警、部署环路检测、查看CPU占用率四种方法进行确认。这四种方法没有严格的操作顺序,为更加准确判断故障属性,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来进行问题定位。

1、查看接口带宽流量
执行命令display interface brief查看设备所有端口信息
执行命令display this interface查看具体怀疑端口报文统计信息

2、查看MAC漂移告警
确认设备已经配置了 MAC地址漂移检测功能
查看设备上是否有 MAC地址漂移告警
查看设备上是否有 MAC地址漂移记录
执行命令mac-address flapping detection使能全局MAC地址漂移检测功能
执行命令display mac-address flapping record 查看MAC地址漂移的记录。

3、VLAN或端口部署环路检测

Loop Detection
框式交换机执行命令loop-detection enable开启环路检测功能
执行命令display loop-detection 查看当前环路检测信息
执行命令display trapbuffer命令 查看是否存在环路检测告整
盒式交换机不支持此功能

Loopback Detection
框式交换机:仅V200R001及后续版本支持该功能
盒式交换机:所有版本均支持此功能,
并且和框式设备操作步骤一致

查看CPU占用率
执行命令display cpu-usage,查看设备CPU占用率的统计信息。
并重点关注PPI任务模块CPU占用率是否过高

 

 

交换机内置命令tracert的使用方法

Tracert
Ping可以告诉用户目标是否可达,而Tracert命令用于测试数据报文从发送主机到目的地所经过的网关,它主要检查网络连接是否可达,以及分析网络什么地方发生了故障。

Tracert也是基于ICMP协议来实现,如图所示为Tracert的工作流程:
tracter流程图

源端(SwitchA)向目的端(日志主机)发送一个UDP报文,TTL值为1,目的UDP端口号是大于30000的一个数,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大于30000的UDP端口号是任何一个应用程序都不可能使用的端口号。

第一跳(SwitchB)收到源端发出的UDP报文后,判断出报文的目的IP地址不是本机IP地址,将TTL值减1后,判断出TTL值等于0,则丢弃报文并向源端发送一个ICMP超时(Time Exceeded)报文(该报文中含有第一跳的IP地址10.1.1.2),这样源端就得到了SwitchB的地址。
源端收到SwitchB的ICMP超时报文后,再次向目的端发送一个UDP报文,TTL值为2。

第二跳(SwitchC)收到源端发出的UDP报文后,回应一个ICMP超时报文,这样源端就得到了SwitchC的地址(10.1.2.2)。

以上过程不断进行,直到目的端收到源端发送的UDP报文后,判断出目的IP地址是本机IP地址,则处理此报文。根据报文中的目的UDP端口号寻找占用此端口号的上层协议,因目的端没有应用程序使用该UDP端口号,则向源端返回一个ICMP端口不可达(Destination Unreachable)报文(该报文含有目的端的IP地址10.1.3.2)。
源端收到ICMP端口不可达报文后,判断出UDP报文已经到达目的端,则停止Tracert程序,从而得到数据报文从源端到目的端所经历的路径(10.1.1.2;10.1.2.2;10.1.3.2)。

tracert命令格式
tracert [ -a source-ip-address | -f first-ttl | -m max-ttl | -p port | -q nqueries | -w timeout ] *host
-a:指明本次Tracert命令配置的报文源地址。如果不指定源地址,将采用出接口的IP地址作为Tracert报文发送的源地址。
-f:指定初始TTL。设置first-TTL,当经过的跳数小于此参数值,由于TTL字段的值大于0,经过的这几个节点不会返回ICMP超时报文给源主机。如果已经设置了max-TTL参数值,first-TTL的取值必须小于max-TTL。
-m:指定最大TTL。通常情况下,max-TTL的值被设置为经过站点的跳数。如果已经设置了first-TTL参数值,max-TTL的取值必须大于first-TTL。缺省情况下,最大TTL为30。
-p:指定目的主机的UDP端口号。
如果不指定目的主机的UDP端口号,Tracert命令使用大于32768的随机的端口作为目标设备的接收报文端口。
如果指定目的UDP端口号,需要避免采用对端已经开启的端口号,否则会导致Tracert失败。
-q:指定每次发送的UDP探测数据报文的个数。当网络质量不高时,可以增加发送探测数据报文的数目,保证探测报文能够到达目的节点。缺省情况下,每次发送三个UDP探测数据报文。
-w:等待响应报文的超时时间。当发送数据报文到达某网关超时,则输出“ * ”。如果网络质量不高且速度很慢,建议增加发送数据报文的超时时间。缺省超时时间为5000毫秒。
host:可以是IP地址或域名,如果是域名会首先进行DNS解析,并显示解析后的IP地址。

注:交换机上Tracert与电脑操作系统中的Tracert命令参数有点不同
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说明:
tracert [ -d ] [ -h maximum_hops ] [ -j host-list ] [ -w timeout ] host
-d:不解析主机名。
-h:指定最大TTL的数值。
-j:设定松散源地址路由列表。
-w:用于设置UDP报文的超时时间,单位为毫秒。
host:指定目的主机的域名或IP地址。

tracert信息说明
tracter信息
显示信息每行包含编号、到达的设备IP地址、3次报文的响应时间。中间部分显示为“* * *”,说明该节点设备配置不允许Ping和Tracert。

当网络上出现路由环路时,使用ping命令只能知道接收端出现超时错误,而tracert命令能够很容易发现路由环路等潜在问题。在Tracert某地址时,多次出现相同的地址,即可认为出现了路由环路。

ICP备案号:晋ICP备18007549号-1